無聲的石頭靈性的世界

鐘宏的工作室就像一個“奇石博物館”,窗臺、樓梯、桌子、架子,甚至茶幾和洗碗池里都擺放著各種奇石。它們有的色彩絢麗如同玉石,有的造型奇特形似松柏,有的婀娜多姿猶如美女,還有一些經他雕琢后的“歡喜彌勒”“不老仙翁”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維妙維肖。這些形狀不一、色澤各異的石頭,雖不能言語卻顯得鮮活靈動。

鐘宏告訴《巴蜀周末》記者,從少年時喜愛上石頭,他便特別鐘情于有山有水之地,因為那些地方往往會有好石頭。于是,每到一個景點,當身邊的人們都在眺望欣賞周邊風景時,鐘宏卻變成了“低頭族”,尋找著腳下有無奇特的石頭。除了自己尋找之外,如果在市面上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石頭,只要力所能及他都會買下來。

今年44歲的鐘宏,幾乎走遍了射洪縣所有的河灘。不為欣賞風景,只為尋覓奇石。

在他收藏的超千件奇石中,也有人欲以高價收購,但他一塊也舍不得賣。他說,收藏奇石不為投資,只為怡情。

發現奇石需要緣份

什么樣的奇石可稱為佳品?鐘宏說:“奇石收藏是美學,講品味,是對藝術的鑒賞。我個人認為:讓你看一眼就能記得住的,就是好石頭。”

鐘宏將自己與奇石的聯系總結為一個“緣”字。發現上品奇石更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。

在鐘宏收藏的奇石中,就有這樣兩枚因“緣”而得的石頭。一次在河灘中尋找石頭時,明明身邊空無一人,但他總覺得有一只眼睛在看著自己。于是他就順著那種感覺尋找過去,結果在亂石堆中發現了這樣的一只“眼睛”:那是一塊造型特別夸張的人頭像奇石,石上更有一塊形如眼睛的印記,旁邊還有一條小小的石縫。欣喜不已的鐘宏立即為其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:睜只眼閉只眼。

還有一次,眾石友一起去找石頭。在某一路邊,人們轉來轉去都沒有發現什么有價值的石頭。然而,鐘宏一走過來就看到了一塊精美的石頭,“上面有一只展翅翱翔的海鷗,口中似乎還含著一顆小石子。”這枚自然天成、被命名為“精衛填海”的奇石,在眾石友中引起了一陣既羨慕又遺憾的嘆息。

收藏石頭雕琢快樂

“奇石收藏可以培養雅趣,陶冶情操。”鐘宏說,由于常和石頭打交道,讓他更喜歡河流山川,田園風光。經常和有知識、有見地的石友一起交流探討,讓他受益良多,人生更充實。

奇石蘊涵天地靈氣,日月精華,看似無語而有靈,所以,觀賞它需要有緣分、有悟性。鐘宏說,鑒賞奇石是發現美的過程,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對待,用誠摯的心靈去感受。多年的奇石撿拾和收藏,讓鐘宏的性格變得溫和,他常常用發現石頭美感的眼光去發現家人和朋友的優點,因此,他對家庭、工作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也越來越好。

近幾年,由于河灘地在電站蓄水后淹沒,就近的撿拾場地幾乎沒有了,鐘宏便尋思著把自己歷年撿拾來的石塊進行把玩,想利用其天然形態因形造型,將其適當地打磨加工后變成一件既有天然之美,又融入了人文氣息的藝術品。

金絲玉彌勒是他的第一件人物頭像作品。當時,他雖然已經親手雕琢過許多枚石頭,但雕刻人頭像還是第一次。他小心翼翼生怕把這塊造型特別好的石頭弄壞了,一刀一刀,一點一點,他一邊雕刻一邊構思,花了好多天時間后這件“歡喜彌勒”終于問世了。《巴蜀周末》記者拿起這件作品時,看著彌勒笑得彎彎的眼角和嘴角,不禁心情大好,也有種開心想歡笑的感覺。

像這種作品鐘宏還有很多。大到因石造型稍事雕鑿的自然山水畫,小到煙灰缸、茶具和小飾品。在雕鑿這些作品的過程中,鐘宏還曾受過幾次傷。鐘宏指著左手背上一條長約五厘米的傷痕告訴記者,這就是他上個月在做一件作品時不小心被機器切傷的。

鐘宏認為,收藏到上品奇石是一種福份。福份講究慧根、靈性和對奇石的執著。讀石、解石是收藏者修養的體現。腦際的靈光、奇思妙想、萬千思緒,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,這需要博覽群書,“解石宜讀史”。石奇、名佳、座雅才得石中至味。

如今,藏石、賞石已成為鐘宏每日的必修課。而談石訪友,石友相聚,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妙的精神享受。在鐘宏看來,塊塊奇石是杯杯甜美的醇酒,是大自然釀造了它,收藏者窖陳了它,欣賞者品嘗了它。收藏家醉了,欣賞者也醉了,它給世界留下了永恒的美。